采购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南通招商局赛提发嘉图精工艾坦姆凌臣科技
建森建设天天供应链昆螺五金林德叉车昆山名威
金宏气体爱合发蓝天膳食美的楼宇凯士德
查看: 3564|回复: 2

信息革命,看看2013年将要发生的什么变化?

[复制链接]
simon 发表于 2013-1-10 11: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imon 于 2013-1-10 11:34 编辑

所谓的信息革命,可能才刚刚开始。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大规模商业基因重组和突变的阶段,未来的商业和企业,都会面目全非。


刘湘明|文

2012年底,有两条前后脚发生的、毫不相干的新闻,却释放了相同的信息。

一是花旗集团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1.1万人的裁员计划,约占其总雇员数量的4%,以帮助节省至多11亿美元的年度开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所节省的35%的开支以及大部分裁员将来自基层网点和消费信贷部门。集团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考伯特本人在周三的声明中指出,“我们已经确定了集团规模中不会带来有意义回报的区域和产品。我们将会通过削减过量产能以及开支来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

另一条新闻是东方航空宣布与招商银行、中国联通签署异业联盟合作协议,将依托信息化建设实现银行、通信和航空三大服务平台对接的全新合作模式,在物理网点和网络渠道合作、营销资源进行整合、贵宾客户服务的共享等,打通不同产业间的壁垒,形成一个可自主成长的生态共同体,向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银行、通讯、航空服务。这3家公司都是各自行业中的巨头,都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产品和渠道资源。截至2012年10月末,招行“一卡通”累计发卡量超过6400万张、信用卡发卡量超过4300万张;联通各类用户总数超过3.8亿户;东航旅客运输量已列全球前5位。

这两条新闻叠加在一起看,能够透视出这样一些信息来:传统的运作模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以花旗集团的规模和品牌,都不能支撑基层网点以及消费信贷部门带来充分的回报。如果说花旗的裁员,代表了传统商业的困境的话,那么东航、招行和联通的合作,说明传统商业也在开动脑筋寻找新的发展思路——与以往企业间更多是基于资本层面、供应链层面的合作不同,这次三巨头的合作更多是基于信息和数据层面的合作,希望基于更大范围数据的共享和分析,发现更多商业机会,更好地改善客户的服务体验。

其实我们都知道,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因为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从当年的传递信息到后来的娱乐社交,终于发展到今天已经足以影响客户的行为,动摇传统的商业模式。它对传统商业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客户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迁徙。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公司KPCB合伙人玛丽·米克最新的《2012互联网趋势报告》,全球网民总数达24亿,而且仍然保持每年8%的增速,这意味现实社会中有大量的时间、注意力以及金钱都在不停地向互联网转移,这不仅对传统商业带来直接的影响,更意味着在这片广阔的虚拟世界里,不知道会有什么新的东西会出现。

在这片新大陆上,因为去掉了很多现实世界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用户的行为和思维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例如,因为切换成本非常之低,所以客户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在大幅度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对于体验和个性的追求。

2.一些行业天然的边界在坍塌。互联网基本上重构了胶片、零售、报纸、唱片、邮政、书店和手机产业,未来几年,金融行业正在成为一个焦点战场,它的互联网化已经接近质变的程度。花旗的裁员依然只是冰山一角,据彭博社报道,全球金融服务业(包括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公司等)在2011年就裁员近20万。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几乎摧毁了金融行业几百年来赖以发展的基础——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对于信息和资源的掌握。

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在一篇引起广泛关注的文章中写道:“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信息处理有3个组成部分:一是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特别是对个人和机构没有义务披露的信息;二是搜索引擎对信息的组织、 排序和检索,能缓解信息超载问题,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三是云计算保障信息高速处理能力。总的效果是,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通过社交网络揭示和传播,被搜索引擎组织和标准化,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有可能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机构)的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而且成本极低。这样,金融交易的信息基础(充分条件)就满足了。”而在这种交易模式下,传统的金融行业如何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就成为至关重要的战略问题,乃至生存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正在或准备进入金融领域,包括掌握了搜索信息的谷歌,掌握了大量交易信息的亚马逊和阿里,以及拥有庞大社交网络的Facebook。这些互联网企业掌握着客户、信息、技术,更可怕的是,他们知道如何提供更好的体验。一家简单的例子就是,在支付宝推出快捷支付之前,客户通过银行网银支付平均需要跳转7次网页,因此支付成功率只有60%左右,而在支付宝推出快捷支付之后,成功率高达90%以上。因此,快捷支付在推出两年的时间,就已经超过网银成为账户余额支付之外使用频率最高的支付方式(根据艾瑞咨询数据)。而在这背后,整个支付链条已经绕开了商业银行的网银。

传统商业的互联网化,绝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业务搬到互联网上来,而是借助互联网尤其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新的技术,去获得新的客户、开发新的服务、开辟新的疆界。例如工商银行的个人客户中有近50%使用个人网上银行,对公客户有近70%使用企业网上银行,工行还拥有9万多台ATM等自助设备、60万台POS机和1.4万家自助银行,通过这些电子化渠道每年办理的业务量达300多亿笔,交易额超过250万亿元,相当于近2万家物理网点的服务量。但是,这就是互联网化吗?显然还远远不够,这里面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不断打破自己旧有的思路框架和坛坛罐罐。换句话说,对传统企业来说,要想在这一轮巨变中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改造自己,培养出新的适应互联网商业的基因来。

而要完成基因的改造,无外乎自身基因突变和对外嫁接合作两种。所以,我们能看到有的公司在自己改造自己,例如耐克在成功推出Nike+之后,又继续推出Nikefuel Band手环。在Fuelband的发布会上,耐克CEO马克·帕克兴奋地表示,Nike+能够“将实体的运动世界与虚拟的社群元素接轨”,并且正在帮助耐克从一家只是提供产品的公司转型成为一家同时提供产品和体验的公司。

而更多公司则开始借助与其他合作伙伴的合作,希望通过与不同企业的基因重组来培养出自己新的竞争力来。除了之前提到的东航、招行和联通的合作外,平安集团计划中的“三马”(马明哲、马云和马化腾)在上海成立的合资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之前,这样的跨行业合作已经很多,包括在彩电领域康佳与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以及银联的合作、TCL与腾讯的合作,都是正在嫁接的项目。

可以想象,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大规模商业基因重组和突变的阶段,未来的商业和企业,都会面目全非。在2013年,有一些领域的变革即将发生。《商业价值》杂志的编辑记者们预测了其中即将发生的12条变化。


人口因素对技术商业影响加速

王伟|文

刚刚过去的2012年,人口红利的持续衰减、持续的用工荒让中国的制造业感受到彻骨寒意。2013年,人口结构的变化还将更加深刻地影响商业世界的更多领域。

在制造业之外的其他领域中,人口结构变化对技术商业领域的影响则更加值得玩味:作为过去30年传统商业社会的巨大增量,信息技术在对传统商业的渗透的过程中客观上受益于人口红利——在人口结构中,20岁左右的年轻人对新事物更加敏感,他们更容易充当新技术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布道者,与此同时,在2000年至2010年之间,正是中国社会1980年到1990年这个生育高峰新增人口步入成年的阶段,可以说过去10年互联网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层渗透,离不开这一代长大成人的80后的推动,源源不断的年轻人为各式各样的互联网产品以及IT硬件商带来了绵绵不绝的新增用户,推动了过去10年技术商业领域的繁荣。

通过对1970年到2008年中国的新生人口比较,不难发现,这38年中国的人口曲线与中国商业社会,尤其是技术商业在中国从无到有的发展存在着某种联系。1970年是中国最近40多年新增人口的顶峰,新生婴儿达2801万, 1970年至1976年新生人口持续下降,但每年出生人口都维持在2000万以上。在经历1977年至1981年5年的小低谷之后,1982年出生人口再次超过2000万,并在1990年达到2621万的高峰。自1991年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急剧下降,1992年之后再也没有上过2000万大关,1994年以来甚至基本没有超过1700万,1999年更是到了1150万的谷底,与3年自然灾害末期的1961年接近,差不多只有1970年至1991年22年间平均数的一半。

而从技术商业在中国的发展路径来看,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生育高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的IT创业潮,1982年到1990年持续近10年的生育高峰则推动着中国互联网从小众到普及的过程,尤其是2001年前后QQ的崛起、2003年左右网络游戏的逐渐爆发、甚至到2005年之后校内网、开心网的风靡,都与这一波生育高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技术商业领域靠着人口红利开疆拓土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1991年开始中国新生人口持续下降的现实已经开始让越来越多创业者开始思考如何转变过去的粗放增长,通过更加细致的用户研究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网络游戏——无论是互联网游戏还是移动互联网游戏,都一直是赚钱最容易的“现金牛”,也是过去10年最典型的受益于人口红利的行业,但是成败同源,90后人口数量的下降已经成为普遍困扰各大游戏公司的问题,正如顽石互动CEO吴刚所说,“1990年左右出生的,最近几年开始毕业找工作,进入压力阶段。在网游中,这批人占比会逐渐走低,做网络游戏不能再盯着新增用户,接下来目标客户群要么抬高,要么专精。”

具体到人口结构变化对技术商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领域。

首先是人口红利日渐减少。只要商业嗅觉敏锐,抓准年轻人用户群就能获取大量新增用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对于用户人群结构的社会学分析将对产品越来越重要,产品的用户不再呈现出单一的显著用户特点而是分散成不同的几个族群。相比新增年轻用户数的减少,40岁左右的成熟用户和老年用户群体商业价值的凸显则更加值得重视。

其次是在产品的用户体验上需要花更多心思:新增年轻用户在绝对数量上减少的现实使得如何维系好现有存量用户将成为关键,这决定了在产品的设计上未必要盲目追求年轻化,相反则要更多考虑到互联网程度没有年轻人那么高,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也不那么强的中年用户和老年用户的需求和特点。

第三,在营销策略上需要正视一个现实:年轻化的营销策略不再是金科玉律,随着40岁左右的中年人群和部分老年用户互联网化程度的提高,营销策略也应当基于科学的族群研究而重新制定,用更加多元化的营销语言去影响日趋复杂的用户人群。

事实上,对于逐渐影响到深层传统世界的技术商业来说,人口红利的衰减并非坏事,尤其是考虑到2013年即将出现的新增3亿智能手机用户和互联网应用的进一步普及,中年人群和老年用户会逐渐完成从工作到生活的互联网化。例如,作为整个人口结构中最具购买力的40岁左右的中年人群体,他们将越来越多的成为深度的智能手机用户,这个人群将会爆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即便是曾经被认为与互联网绝缘的老年人群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依然有着巨大的商业潜力,比如,在智能手机逐渐在全社会普及的背景下,出于对通话费用精打细算的考虑,老年人群体反而会更容易成为操作成本更低的微信等应用的用户,同时在智能终端层面,针对老年人特点设计的智能手机也会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互联网公司上市潮第二季

夏勇峰|文

2012年11月21日多玩YY上市之前,各方投资人和行业人士对其并不看好,“流血上市”、“注定悲剧”的言论比比皆是。这种悲观判断很大程度上与YY的实际表现无关,而是在于整个2012年盘旋在中国概念股头顶的低气压导致。

经历了2010年末到2011年上半年高歌猛进的上市潮后,中概股持续低迷。一方面,美国经济的大势导致纽交所和纳斯达克股票的大面积萎靡不振,即便2012年初的Facebook上市也未扭转颓势,科技股龙头苹果更是“跌掉了一个美孚石油公司的市值”;另一方面,一些中国公司本身的问题,也吸引了一批投资机构不断做空。在YY上市之前,这一情况未见好转。

“我们早就做好了上市准备,需要的只是时机问题。”某知名互联网公司CFO曾对记者说。该公司每年都会与华尔街沟通,其估值在一年间缩水一半,“这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可是,YY首日的表现可谓大大超过了所有人预期,在10.5美元平开后不断走高,最后收盘报11.31美元,涨7.7%。虽然YY体量不大,但作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破冰”第一股,它显然具有标志性意义。

与此同时,被浑水公司做空的新东方也在2012年12月结束了被调查,证明了自己。在此次事件结束后,有分析师如此说道:“在经历了连番下滑后,中概股做空空间已经不大。”

两个积极的信号,昭示着美国股市新的窗口正在打开,对很多有能力上市、却在过去一两年苦于大势不佳的公司来说,机会随时到来,而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2013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将会迎来第二波上市潮,而有4类公司将很有可能成为其中主角。首先是移动互联网,一些从2004、2005年开始就不断成长的公司,尤其是营收规模足够也不太可能进行新一轮融资的,将极有可能择机上市,如以移动浏览器产品为主体的UC优视,和以游戏和移动渠道分发为主体的网龙。

其次是同样再融资空间很小的几家大牌电商,如凡客或京东。因为电商市场微妙的战局,一旦有一家开启了上市计划,将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致使出现多家接连上市的公司。

然后是视频行业,在优酷、土豆合并之后,剩下没有上市的几家或许只有上市才能谋求更好的位置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百度旗下的爱奇艺和搜狐旗下一直有分拆谣言的搜狐视频。如有窗口机会,上市几乎是它们的必然选择。

最后则是一些虽然各自所在领域整体盘子不大,但在其中占据了极大优势的公司,如盛大文学,2013年将注定成为它们争取上市的年份。

不用细数,当窗口一旦打开,中国互联网已经有近10家公司整装待发。事实上,这是中国互联网在发展10年之后所必然迎来的上市潮的延续,只是被大势所生生打断。可是尽管只是余波,在2013年也将足够强劲。

互联网金融破局

孙彤|文

自马云在2012年7月网商大会上宣布了2013年阿里的3大业务:平台、金融、数据开始,一场来自阿里金融的风浪开始贯穿电商和传统银行业。外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序幕也就此拉开。

与之前后发生的还有两件事:2012年6月28日,建设银行上线了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有B2B以及B2C两部分业务。作为国内银行业首试电商,建行低调进场无疑给竞争激烈的电商行业扔了一个炸弹;而马化腾、马云、马明哲组成的“三马”也将以保险、电商、社交网络、金融结合的方式抱团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

上述破局之战被看成2012年互联网金融3大事件,而互联网和金融业的交锋与融合才刚刚开始。作为被互联网改变的传统行业之一,金融产业面临迫在眉睫的挑战和重建。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大的概念,很多具体的模式都是通过电子商务的路径实现的。目前大致可分为4种模式:

首先是以销售金融产品为导向的金融电子商务,这是最为直接的表达方式,即垂直化经营行业产品,比如保险公司通过电销渠道卖保险,据了解以平安车险为代表的网上销售年过40亿元,相当于国内名列前茅的电商规模;比如基金公司或理财超市,在获得牌照后打破传统渠道约束在网上卖基金,正如年中很多基金公司纷纷开设淘宝店。

其次是开设独立的电子商务商城平台。随着建行“善融商务”平台探索电商金融的深入,交行也已经推出了 “交博汇”,中行广东省分行也尝试性地做了“云购物”平台,工行也可能在2013年快速推出类似平台。相比类似京东、天猫这样的电商平台,银行希望通过自己的商城平台挖掘客户,用后续的金融服务量增加客户对银行的黏性。

第三是以在线中小金额贷款为主的金融服务模式。前有阿里金融小额贷款、后有京东供应链金融、亚马逊苏宁也都设立贷款公司,压力颇大的银行不得不调整定位重新突围,以资金优势为更多客户做金融小贷服务。同时以宜信、贷帮贷等小额P2P信贷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新金融模式崛起,未来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存在业务合作和互相融入的可能。

最后是来自支付上的创新。从支付宝在“双11”当天的巨额成交量,到腾讯财付通联手微信,再到招行发布“手机钱包”,支付领域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第三方支付已经不再是银行的工具,而是互联网公司将金融贯穿进自身业务之中。仅2012年第3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已达到9764亿元。

招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公开表示:“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已经削弱了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以脸谱(facebook)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形态,将影响到将来银行的生存。”对于传统的金融行业,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使得其在交易中角色逐渐边缘化,直接参与度降低。而其互联网化,也绝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业务搬到互联网上来,而是借助互联网尤其社交网络、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的技术,去获得新的客户、开发新的服务、开辟新的疆界,而这恰恰是促使金融业探索破局之路的关键时期。

O2O反转

辛建军|文

之前,我们谈O2O,更多在谈线上到线下的商业机会,重视的是线上流量的积累和爆发。挟用户以令商户,这是彼时的商业逻辑,也是互联网人的优势所在。

但O2O发展至今,“先做用户量,再做营收”的思路正面临着现实的困难,盈利(至少是建立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成为当务之急。O2O“失落的半圆”——线下到线上的反推,将在2013年迎来实质性进展。

O2O企业从“用户规模”美梦中惊醒,营收压力是最重要的原因。它们意识到,装机量并不等于用户量,高装机量并不一定带来高收入。

O2O业务有特殊之处。线下商户希望营销效果及时并可见,能引导实际消费行为的发生,因而它们更偏向于按效果付费,而非仅止于展示营销。于是,O2O企业们如果只是借助流量交换、软件预装“圈用户”,而缺乏足够便捷、优质的服务,用户使用软件的欲望便不会太高,商户的付费意愿也不会太强。

O2O的最终目的,是加速信息在用户与商户之间的双向流动,以帮助用户更好更快做出消费决策。用户规模和商户信息数据库是O2O的两端,二者必须协调发展。前者的实现相对容易,因而O2O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下一阶段的核心即在于线下商户资源的开拓。

大众点评是一个商户和用户规模对称发展的典型例子——好的商户信息吸引来更多用户,反过来又吸引更多商户进驻;而反例则是现阶段的优惠券分发企业,即便布丁优惠券和丁丁优惠有过千万的装机量,也不意味着它们对商户有着必然的吸引力。商户资源的积累比软件推广难上许多,是一个耗时长、花费大的过程。

并且,O2O企业要实现对商户的按效果收费,则必须在商户端借助支付、验证等手段对用户消费行为进行监测,这同样要求它们强于线下资源,对商户拥有更多话语权。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冷却也在加大O2O企业的营收压力。根据ChinaVenture的数据,2012年1~11月,国内共披露互联网投资案例116起,投资总额为9.84亿美元,平均投资额度为848.3万美元,而2011年这3个数据分别为236起、38.92亿美元和1649.2万美元。靠VC“输血”不是企业发展长久之道,何况VC现在也更加重视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

造成O2O反转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腾讯、百度等互联网流量巨头的入战,初创企业“用户规模”模式的弊端立现,二者的流量不在一个量级。后者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更多转向线下,转向巨头们有心却无力、不能形成垄断的地方。

由此带来的影响可能是这样的:巨头们在O2O大局中扮演流量开放平台的角色,众多中小企业则凭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核心优势接入平台,谋求利益最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不能去做自己独立的平台,就像现在众多的品牌商一样,它们既接入天猫商城,同时又在运营自己的B2C平台。

微信是我们目前最熟悉的流量平台摸索者。随着这样的平台增加及日益成熟,线下品牌商户有机会绕过其他中小O2O企业,直接入驻平台,从而与终端用户直接交流,这也是微信目前正在尝试的业务。

而另一些早已与线下商户有密切接触的企业,也有可能借O2O反转之势挖掘出此前从未实现过的价值。例如,在商户处铺设有大量刷卡机的支付企业或二维码扫码机的企业,将在O2O链条的验证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巨头的加入,虽然会对某些企业形成威胁,但同时它也教育并扩大了市场,更多的创业机会在出现。除了垂直领域的O2O企业外,帮助线下商户进行信息化运营的公司也将不断涌现。它们合力加速商户的信息化进程,尽管这个过程会很漫长。

C2B开闸

孙彤|文

互联网时代,信息以极为碎片化的方式海量产生,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这种需求的变化也在驱动和决定着零售业供应链的流向。

事实上,C2B一词并非新鲜事物,这个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制造业就由来已久。不过这个在互联网时代被冠以“柔性生产”的C2B模式开启,更多的是在电子商务模式上的延伸和尝试:用户需要个性化的商品,而互联网的制造模式也亟需创新和升级。

对于消费者的需求驱动供应链的再造,其实传统企业一直有所实践。家具作为非标准化的大件商品,顾客对它的需求非常个性化,曲美家具就自己研发了一套三维立体定制系统,反向打通供应链,以实现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而鞋类商品的定制属性更强,国外有NIKE ID为标榜,国内以特步等定制系统为雏形,消费者可以在线上自行选择产品的配色组合,自主完成产品的部分设计工作。

不过很多人对上述的案例不以为意,以为只是一种新概念的星星之火,难以形成燎原之势。其实在互联网尤其是电商领域,C2B的实践比想象的要多,不仅是那些拥有强大供应链资源的品牌商,还有那些在淘宝上零散生存的小卖家们。

常使用导购网站蘑菇街、美丽说的人都会发现,当你点击进入那些又新又时尚的商品和店铺,很多都会显示非现货需预订等类似标签,事实上很多淘宝上的小店都在不知不觉中利用C2B的模式主导销售。比如最热的单品“链条包”,当你看好一个型款,二级页面就会显示很多要素,比如包的颜色、链条的纹路,五金扣的形状等等,每个人都可以进行一套个性化的组合。

这也就意味着,经过排列组合会产生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产品。传统的制造业和供应链显然不能满足这些长尾需求,但那些标榜小批量、柔性定制的C2B网店就可以——顾客只需选好组合,先支付定金,并且自愿等上15天即可。

C2B让所有的生产是在有了确定的订单需求之后再去组织的,整个过程不仅压缩了存货周转的时间,提升流动资金的效率,还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体验,价格上的优惠。

当然,还有一种模式是产品本身在一个很远的地方,现在的做法是把产品至少运到就近的地方开始卖,这时是先卖还是先运过来?运过来的是一张订单,从一个制造业基地一个个包裹零散的发到全国的某个地址还是整批配送?这也是一个另外意义上的C2B。

比如2012年底,内蒙古赤峰市连降大雪,饲草被埋,牧民焦急需将30万多头羊出栏销售。天猫开启的预售频道正在试图解决这个难题。通过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提前支付定金,反向驱动赤峰加工厂定量屠宰加工,而后顾客逐步支付尾款,货品被发往全国几个大仓进行配送。

通过互联网聚合消费者的需求并高效的将其满足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方式。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海量个性化信息的收集能力,快速跟单、补单,进行灵活的供应链反应,与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有效结合,通过柔性的供应链管理,使C2B变为现实。

更重要的是,那些淘宝小店的风向标告诉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一味追求订单快速送达,而是开始愿意为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付出更多等待时间和溢价。以现有的趋势来看,尽管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2013年C2B模式将实现开闸并加速进入轨道。一旦消费者的全新购物习惯被养成时,这股大势将不可阻挡。

移动互联网产品“草根化”

王伟|文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0年之间,中国互联网再次经历了轮回。站在10年后的今天回望往昔,2003年无愧于中国互联网的“万历15年”——它本身看上去波澜不惊,但是却在平静之下涌动着巨大的变量。

那一年,世纪初的纳斯达克股灾仍旧让人心有余悸(从2000年3月到2002年9月,纳斯达克指数从5048.2的最高点一路狂泻到1172.06点,这期间一共跌去市值的77%,无数的公司倒闭破产,无数的投资者血本无归。),早年风光一时的3大门户刚刚摆脱寒冬,不得不紧缩银根,世纪之交“唯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263董事长李小龙语)263网络因为门户战略上的盲目扩张让自己深陷尴尬,中国互联网在经历了第一轮Copy to China之后正在遭遇创新的真空期,让人眼前一亮的互联网新模式寥寥无几。

与此同时,2003也是暗流涌动的一年,互联网新势力的种子在这一年已经种下,阿里巴巴集团投资创立淘宝网,张涛在上海开始大众点评网的创业,盛大文学的前身晋江文学网迎来了第一批注册用户,代表着互联网阳春白雪的雅虎中国收购了“出身草莽”的周鸿祎的创业公司3721;也是在这一年,定位于草根的互联网应用开始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蔡文胜的hao123每天已经有了过千万的流量却在当时并不被太多人知晓,陈天桥的盛大代理的网络游戏《传奇》开始在国内公测开启了一个批量诞生百万富翁的网游镀金时代,被认为是“草根”代名词的腾讯QQ迎来了自己的第2亿位用户。一个互联网与中国草根社会融合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在意识到大多数网民的上网习惯逐渐集中在看新闻、搜索、聊天、听音乐之后,2004年,一个抓住用户片段性上网时间的小游戏网站4399被蔡文胜所创立,时至今日,这个看起来界面杂乱,UI粗糙的网页小游戏网站依然在流量和用户黏度上不输于任何一家门户网站。

“但是,其实在中国互联网的所有成功产品中,90%都是无心插柳,包括4399。”蔡文胜说。

蔡文胜所言不虚。在他看来,从早年PC时代那些成功的草根产品到今年红得发紫的微信,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去生硬地创造一个需求,而是去嗅觉敏锐地让产品迎合最广大用户的现有和潜在需求。

事实上,如果站在今天去审视当年PC时代那一拨草根产品的崛起就会发现,他们更多还是在PC互联网的世界中填补空白,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因为个人电脑普及而带来的潜在用户需求的爆发,无论是4399、hao123还是网络游戏,那些今天的成功者不过是比其他人更加嗅觉敏锐地抓住了这些即将爆发的机会,决定PC互联网时代成王败寇的更多还是对商业头脑和判断力的比拼。

时光流转,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看起来和10年之前何其相似:全球范围内的资本遇冷,移动互联网的Copy to China阶段已经过去,大批移动应用开发者拥挤在工具和游戏类应用的竞争红海,如当年雅虎一般阳春白雪的移动应用却发现在赢得业内好评之后,并未获得爆发性增长。

从2012年受关注的产品上我们也能看出移动互联网时代“草根逆袭”的趋势,曾经被极客们认为抄袭Kik,Talkbox的微信在短短一年半内用户数突破2亿,被认为极具山寨气质的手机KTV软件唱吧等做得风生水起,就连最初只是网游用户中聊天扯淡工具的YY也在这一年敲开了纳斯达克的大门。

2012年11月,中国互联网圈中两个极富代表性的人物李开复和蔡文胜共聚蔡文胜的创业大本营厦门,面向当地创业者和大学生分享移动互联网时代投资创业心得,言必称美国互联网新模式的李开复主动拜访中国互联网草根创业教父蔡文胜,这不仅是两个天使投资人之间的交流聚会,其背后反映了整个中国投资圈的一种微妙共识——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在应用上必须去研究草根用户的阶段。

李开复认为,2013年,中国将会新增3亿智能手机用户,移动应用的草根化已经成为无法阻挡的潮流,不去研究这群用户的特点,就难保自己不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昙花一现的过客。

 楼主| simon 发表于 2013-1-10 11: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imon 于 2013-1-10 11:33 编辑


自2007年以来,智能终端已经火热了5年。从最初iPhone带来的惊艳,让用户体验到了智能手机创新所带来的改变,到2011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越PC成为个人计算终端市场最强大的推动力。随之带来的就是诸多厂商忙不迭地加入战局:索尼收回索尼爱立信全部股权意欲重振日系品牌在消费电子领域昔日的威风,诺基亚与微软联手希望东山再起,国内的设备厂商华为、中兴积极扩大在终端领域的布局,小米、360等国内互联网力量也纷纷试水智能手机市场。

不过,进入2013年,智能手机市场或许还会发生新的变化,对于用户而言,大家将会购买到硬件配置更强大而价格更为低廉的智能手机。而对于手机厂商而言,想杀入所谓的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将变得更为困难,因此智能手机市场将出现分水岭:苹果与三星这两家将有可能继续占据3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而其他大多数厂商将只能逐鹿2000元左右与千元机市场。

经过了2012年的市场洗礼,涌入市场的诸多手机并没有如愿获得预期的回报:据市场调研机构赛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3000元以上手机市场90%的份额被苹果和三星两家占据,剩下的10%则由索尼、摩托罗拉、诺基亚、HTC等其他国际品牌瓜分,而国内各路厂商处于该区间的产品则几乎为零。

进入2013年,大多数厂商期望赚取更多品牌溢价的可能性更低,“性价比”将不再是小米的专利。不仅仅是国内的手机厂商,即使是昔日的国际化品牌诺基亚、索尼、摩托罗拉以及曾经主要定位高端市场的HTC都很难获取更高的品牌溢价。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厂商隶属安卓阵营,而谷歌的意图并不希望硬件厂商获取更高的品牌溢价,这一点由2012年底谷歌推出自己第4代产品Nexus4的一系列动作就不难看出。这款被称为“业界良心”的产品拥有高配置和亲民的价格,8G版本299美元,16G版本349美元。为什么谷歌要在这个时间点拿出这样一款产品,定这样的价位?

尽管一路走来,Nexus不乏追随者,但是谷歌在硬件上的心态一直都是明确的:作为安卓阵营的当家人,谷歌不希望诸多厂商玩出更多自己的“花样儿”,这包括修改过多的操作系统换取自身的品牌溢价、强推价格过高的所谓奢华机型获取更高的产品溢价。“如此水平,如此价格”不仅是谷歌要亮给所有用户的,也是亮给手机厂商的。

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谷歌有此动作理由也很简单:在安卓操作系统还不够完善的早期,对于手机厂商绸缪自己的所谓OS或者是UI,谷歌都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而今日的安卓已经逐渐成熟,谷歌在很多关键应用方面的布局也逐渐完善。

由此次谷歌高调推出Nexus4不难发现一点:虽然谷歌的安卓永远不会像苹果的IOS那样实现大一统,但是谷歌领着自己的第4子高调亮相是希望表明:在这个生态链里掌握话语权的是谷歌,无论软件还是硬件。

这样一来,产业链上除了凭借强大出货量已经站稳脚跟的三星有着一定的话语权外,其他安卓系的厂商很难有“走高端”的空间。

除了来自谷歌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有来自消费者的“不买账”态度,无论是诺基亚、索尼还是HTC的高端机型,在上市之后无不经历了价格的一路狂泻,在高端这个市场上无不铩羽而归。

目前尚未强大起来的Windows Phone体系似乎也会走上这样的道路,微软自己拿出平板产品Surface的做法就是传递给业界一个信号:怎样的产品需要怎样的价位,显然微软也希望厂商拿出价格并不高昂但体验相对较好的硬件产品,未来在手机产品方面微软恐怕会继续延续这种思路。

挤破头杀入智能手机市场的诸多厂商们,特别是原来的国际化品牌似乎要重新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了。而国内的手机厂商一旦在同价位产品市场上遭遇来自国际化品牌的挤压,是否还能依靠价格优势立足市场还是未知之数。

最近几年,TMT领域的大戏主角都由5家公司轮番来做:微软、苹果、谷歌、Facebook 还有亚马逊。其中,苹果公司以持续热卖多年的硬件产品和完善的iOS生态,成为2009年以后的当之无愧的头号巨星并深刻改变了世界。

然而,随着苹果公司的创新能力衰退,微软的Windows 8强势登场,Android生态愈发茁壮等趋势正在发生,苹果公司很有可能让出“头号巨星”的位子。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看,接替苹果的很有可能就是谷歌。

在2012年——乔布斯逝世后的1年多时间里,围绕着移动终端,TMT领域的各方势力进行了残酷的竞争并产生了新的秩序。据 IDC 的统计数据,2012年第3季度 Android 设备全球范围内的销量1.36 亿台, 这意味着Android 系统已经占据了7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IHS iSuppli在2012年12月份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三星凭借29%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最大手机厂商,终结了诺基亚在手机市场长达14年的统治地位——众所周知,三星所销售的手机主要是Android手机。

实际上,虽然没有盈利模式,但谷歌的Android系统却在iOS 系统风光的表现背后完成了野蛮生长,占据了量的优势。Android 设备与2011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 91.5%,粗略估计2012年第3季度季度增长的 Android 设备数量,甚至超过了 2007 年全球智能手机总量——那时 Android 设备才刚刚面世。

近期,谷歌CEO拉里·佩奇在接受《财富》采访时说:“我希望将谷歌带到更惊人、更有真正能对全球产生巨大积极影响力的地步。我们现在只做到了1%。”

谷歌似乎已经发出了卷土重来重登科技界王座的宣言。实际上,由于谷歌曾经在2004~2008年间霸占过这个位子,所以,这一次可以看作是是谷歌的逆袭。

谷歌是在10年前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废墟中诞生的公司。和之前的科技公司不同,谷歌是IT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轻公司,一切业务都在云端运行。微软用软件颠覆了IBM,雅虎用新闻门户颠覆了微软,谷歌则用搜索重新改变了世界的信息组织方式。

然而,好景不长,谷歌的光环即被Facebook和苹果相继夺走。而在2013年,谷歌将凭借自己的已具颇大优势的硬件和软件武器阵营强势回归。

仔细梳理谷歌这几年的进化路线,从光环被夺走到实现逆袭,虽然产品失误频频,但它做对了主要的几件事情,帮助其成功逆转。而其中又可以分为产品和战略两个角度来观察。

产品层面:1.谷歌在2005年7月收购了Android,并且在2007年11月发布,并宣布开源。现在,Android已经扩展到包括遥控器在内的各种移动设备。2.2009年11月,谷歌成功说服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在乔布斯先下手的情况下,以7.5亿美元横刀夺爱adMob。时至2012年,后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价值已经众所周知。3.出品Google Apps,进入企业级市场并将谷歌各条产品线打通。4.收购摩托罗拉。这使得谷歌在2013年以后制造自己品牌的硬件成为了可能。

战略层面:1.用街景车等方式获取了海量的地理信息与个人信息。获得下阶段竞争最重要的筹码。2.建立充满活力又不失稳重的投资、产品创新与退出机制,保证了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进行高效率的产品创新,收获了包括Google眼镜这样的重要创新。仅Google Ventures就在2012年投资金额达到3亿美元,共投资150家公司。3.承担起更多责任,开始认真主导Android的良性进化。

考虑到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等震撼性硬件产品的推出,加之在近年间积累的强大的地理信息与人口行为数据库,还有依旧保持增长的在线广告业务,谷歌在2013年的逆袭将十分值得期待。

电视注定要成为2013年竞争的焦点。

从电视诞生之日算起,电视的竞争相对比较简单,就是显示技术的比拼。从CRT到LCD再到LED甚至下一代显示技术OLED,中国依靠低成本的制造优势也得以在强手如林的电视产业立足并且获得了充分的成长。

但是走到今天的电视产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从原来的显示技术比拼到了比拼应用的时代。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曾表示,现在的电视市场就像是5年前的手机市场,那时电话由通信工具转向信息工具,引发行业洗牌,智能电视兴起也将酝酿巨变。

巧合的是,苹果2009年发布的苹果3GS,引领了整个手机产业的智能化方向,手机的变革自此拉开了序幕,然后可以看到苹果逐渐由手机向PAD再向电视不断地突破,到了2013年恰好是第5个年头。

而事实上,电视的变化并没有这么缓慢。尤其是2012年,电视尤其显得热闹。乐视网要推出自主品牌电视,联想要推出其自身电视的第2代产品,TCL发布了冰激凌……

一切的迹象都在表明,电视这个“古老”的产品即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即由原来单向的硬件比拼发展到产业链生态系统的较量。当然,作为以显示为核心的电视,并不是说显示硬件技术不重要,但更大的战场应该存在于生态系统的构筑。

幸运的是,智能手机的发展为智能电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本。可以看到智能手机的生态系统构成,三大系统苹果、Android 、微软,中间是运营商,下游是互联网的应用。三者联合,构成了完美的生态系统,形成了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但这一切到了电视,就变得无比复杂。电视不同于手机,电视和互联网的结合必然要引起播放体系的变革,7家牌照商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处于相当关键的地位。如果类比一下的话,终端手机相当于电视,运营商中移动、中联通等相当于7家牌照商,而互联网的应用就是通过牌照方进入各种终端。

在2012年年底,可以看到很多厂商都在蓄势待发,创维、南方传媒和优朋普乐的合作,TCL和腾讯的合作,乐视和海信的合作,以及海信在应用商店的持续发力等一系列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合作,而这一切都在昭示,电视和互联网的合作会越来越紧密,甚至在2013年会形成一股强势的潮流,成为电视的新卖点!

显然,2013年必然会成为电视生态产业链构造的元年,谁能率先构筑起良好的生态系统,建立起自身的商业模式,谁就能在2013年电视产业占据先发优势,这也将成为未来几年电视产业竞争的最大看点!

在经历过盗版肃清和随后烧钱式的版权争夺战,作为院线后市场的视频网站已纷纷走过用户付费的节点,经过两年时间的习惯养成,用户对于付费在线观影的接受度开始积累和沉淀,院线后市场在2013年崛起之势明显。

2012年6月,由优酷网、土豆网、腾讯视频、新浪视频、爱奇艺等12家视频网站联合通过《关于促进电影网络院线发展的若干意见》,视频网站也联合宣布共同打造国内网络院线,这在当时的业内曾引发激烈的争议。

3年之前,当时已经走正版路线的搜狐、激动网与百余家上下游企业联合成立反盗版联盟,对盗版行为发起声讨,视频网站的盗版逐渐得到有效的清理,而随后的版权价格战中,视频网站纷纷陷入被自己驾驭的价格高位。在版权和宽带成本的双重压力之下,一直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视频网站无法扭转亏损的现状,对于用户的点播付费成为视频网站必须要走出的一步。

时间走到2012年,激动网的付费点播服务已积累了4年的经验,而优酷推出付费业务也已经有两年。2011年4月,乐视网、激动网、PPTV、迅雷等7家网站联合发起电影网络院线发行联盟,原本提供免费在线视频服务的视频网站都开始设置付费频道,截止到2012年12月,联盟成员已经从最初的7家增加到12家,而这些视频网站也都开始了最初的用户习惯养成。

虽然对于院线后市场联盟的质疑依旧存在,网络上的盗版依然存在,而盗版光盘也冲击了观众对于网络院线的付费意愿。爱奇艺CEO龚宇也曾透露,爱奇艺营收的99%仍来源于广告,只有1%的收入来自向用户收费,而当下银行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商务合作模式的单一也造成了用户付费的不便,由此使续费率受到影响。

尽管如此,但大多数视频网站的版权保证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正版化成为视频网站的竞争门槛,而观众由免费到付费的习惯转变也并没有想象中困难,作为网络院线联盟的发起者,在乐视网2011年年报中显示,乐视网的付费活跃用户已经从2010年的40万上升至73万。而自2010年优酷付费服务推行以后,截止到2012年11月,已经拥有超过200万用户使用优酷付费业务,收入规模较2011年增长了300%以上。

在国外,DVD市场份额虽然在缩减,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网络院线的观众数量,然而对于一直没有DVD市场的国内,网络院线理应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关键只在于视频网站是否给予用户值得为之付费的用户体验。

视频网站在付费频道上加快布局,例如优酷土豆集团在2012年11月又与索尼影视达成协议,将在5年内陆续获享300多部影片的播出权,2012年年底其付费平台上将拥有超过3000部电影,用户的选择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展。各视频网站移动终端的开发和应用也为用户提供了更丰富的用户体验,随着视频网站与电子商务的结合,用户可以在各个渠道上实现便捷支付。

近几年来,国外进口片对于国产电影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新增加14部进口片的2012年,这种状况尤为明显,国产电影的影院排片普遍不充分,有些国产电影甚至只能占到3%~4%的排片量,而“影院一日游”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在此情况下,国产电影制片方与网络院线合作的意愿也更加强烈。

在各大视频网站的版权之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向用户收费模式成为视频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视频网站付费频道的用户体验完善和话语权倾斜之下,用户也经过两年的付费习惯养成,院线后市场在2013年将出现明显的崛起之势,预期视频网站的付费规模将同比实现几倍的增长。

在2012年圣诞节的前2天,通用汽车人机交互及人因工程首席技术专家Andy Gellatly在北京连做5场Workshop,讲解即将引入中国的凯迪拉克CUE背后的构架和来龙去脉。这不仅仅因为CUE对凯迪拉克在中国复兴品牌具有关键作用,同时因为在汽车产业,一些汽车制造商已经看到了汽车成为继PC、平板、手机和智能电视之后,第5大终端的潜在能量。

作为人类解决距离问题的交通工具,汽车已经不仅仅解决从A点到B点的距离,而是作为人们生活的一段比较私密的时间和空间,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涉及到用什么样的方式从A点到B点,以及到了B点以后要干什么。

在传统汽车领域,这套系统叫“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但是这个称呼也许很快会被替代,因为没有很好地体现未来的趋势,强调与互联网的关系,以及和人的互动性。在美国, iSuppli在2007年的CES结束时就预测,2007年将是汽车产业的分水岭——许多汽车公司开始推出自己的信息娱乐系统,以利用消费电子产品和内容的爆炸性增长。中国只是相对往后推了几年,但是很明显这样的趋势已经开始席卷中国市场。

明显的动向是,宝马已经在国产汽车上搭载宝马互联驾驶(Connect Drive)系统,而未来会在更多国内宝马产品上普及。福特汽车在新福克斯上搭载了SYNC,奥迪也在部分车型上尝试用奥迪Connect。而中国本土品牌上汽荣威和MG都搭载了基于安卓系统打造的inkaNet汽车互联平台,比亚迪的i系统,以及吉利的G-NetLink等,也都开始在基于互联网基础上打造最大的移动终端。

这些车载系统都在强调如何更加便捷地与其他移动设备的无缝链接,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他一些汽车公司虽然尚无产品,但是也明显加快了布局,比如长城汽车在2012年成立了汽车信息娱乐相关的部门,奇瑞和博世合作开发汽车多媒体的相关业务。而此前的丰田G-book和通用汽车On star也从单纯的人工呼叫服务,升级加入了更多可以人机交互的元素。

在互联网主导创新思维的商业时代,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来重新思考汽车和人的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评价汽车作为一个移动终端平台的优劣,将从几个清晰的方面体现,如果抛开工业设计以及品牌层面的呈现,汽车移动终端系统如何在屏幕上和汽车本身能够无缝对接,更多的显示汽车本身状况;同时,汽车屏幕如何跟各种不同移动终端的链接,体现云和多屏的便利性;这套系统如何让驾驶者无论是在动态还是静态的环境下非常容易操作;实时在线,定位救援,同时又不被打搅;能够多大程度上开放平台,让更多开发者为汽车开发好的应用。

对于本土体育品牌来说,2012年实在糟得不能再糟了,整个行业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戛然而止,几乎所有排名靠前的公司都出现了幅度较大的业绩下滑。2013年能否成为体育用品行业的救赎之年呢?很可惜,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从外部大环境上分析。2013年是个尴尬的年份,因为夹在2012年伦敦奥运和2014年巴西世界杯之间,2013年全年没有重大的全球性体育盛事举办。这意味着本土品牌没有了可以大做文章的营销平台。此外,由于缺少外部因素的刺激,目前行业的低迷很有可能会继续延续。

2012年虽然是奥运年,但是伦敦奥运并未挽救本土体育品牌的颓势,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到2010年,奥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带来的红利已经消耗殆尽。虽然户外、跑步等细分项目依旧表现不俗,但从整体上看,百姓的运动热情骤减是个不争的事实。

既然外援无望,那么本土的赛事能否重新点燃国人的运动热情呢?无论是CBA还是中超,最近几年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必须冷静看待这一现状,那就是这两项赛事所能覆盖的人口还相当有限,其影响力基本还局限在各支球队所在城市的范围,尚不足以支撑行业的整体复苏。

分析完外部环境,再来从企业的角度找原因。

宏观上看,2012年,李宁、安踏、匹克等公司都在大力进行渠道的整合,关闭低效的门店。2012年以来,李宁和匹克两家均淘汰了1000家以上的门店,中国动向关掉了近600家门店,安踏情况稍好,但也关闭了超过100家店铺。

由于市场饱和,过去10年依靠开店拉动业绩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各品牌门店数量减少的直接后果,必然是整体销售额的下滑。

目前各家公布的订货会的数据也基本印证了这一点。2013年第2季度订货会,安踏的订单金额同比下降15%~25%,特步下降15%~20%,匹克下降20%~30%。李宁干脆发布公告称暂时不再公布订货会的数据,以避免使已经徘徊于低谷之中的股价再受重创。

具体分析每家公司,同样会发现局面并不乐观。

由于2010年并不成功的品牌重塑,李宁成为了最早出现问题的公司,不过虽然问题很早就已暴露,但是李宁公司一直没能调整过来。2012年经历换帅风波后,来自TPG的韩国人金珍君开始负责李宁公司的日常运营,但这只是一个临时的应对举措,或许就在2013年,李宁的管理层还会进一步调整,这也意味着这家公司想要恢复元气,还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晋江系的龙头安踏和这两年迅速崛起的361度目前仍在死守二三四线市场,但是必须看到,耐克和阿迪达斯这样的国际品牌目前也在面临巨大的库存压力,加速渠道下沉是它们的必然选择。因此,2013年安踏和361度很有可能就要在正面战场与国际品牌短兵相接,而以它们目前的品牌和产品能力,能否抵御住这样的猛烈的进攻,还必须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匹克最近几年主攻篮球产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其篮球产品的市场影响与国际品牌相比依然存在不小差距,而且在篮球品类之外,匹克至今仍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也使得它在这轮行业调整的过程中深受打击。

目前来看,特步是受到影响最小的企业,在同行业绩一片惨淡的情况下,特步在2012年上半年依旧取得了1.4%的微弱增长。这得益于这家公司过去几年间走上了时尚运动的路线,依靠对本土二三线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特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但眼下,它同样要需要面临正在全力向时尚转型的阿迪达斯的挑战。

总而言之,2013年,大家的日子依旧不会好过,但是这不意味着本土品牌前途黯淡,事实上,目前的行业低迷是各家反思的大好机会,如果能够在这期间完成对自己的重新梳理和调整,开发出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创新产品,那么或许在2014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常年法律顾问|掌上采购|采购之家论坛 ( 苏ICP备16029841号-2 )

GMT+8, 2024-4-29 19:09 , Processed in 0.05830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